查看原文
其他

“三年之艾”,艾有什么价值?

2017-11-07 温长路 中医宝典



【中医宝典App】中医古今书籍在线/离线阅读 >>>


编者按

远古时期,在冬风乍起的季节里,穴居而住的人们钻木取火,使一些患有关节疼痛、腰酸腿疼的人症状得到缓解,甚至治愈。从此,人们便开始有意识地用木条、草茎熏烤患处,在不断尝试中,发现艾草的效果最佳。

 

艾草被誉为“纯阳之草”,它不仅在端午节时用于“辟邪”,也被制成艾绒或艾条用于灸疗,成为今日艾灸的主要原料。那么艾草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作用呢?为什么我们要说“三年之艾”呢?

 

成语来源

 

成语“三年之艾”源自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今之欲王者,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。苟为不畜,终身不得。”这本是孟子借艾与疾病的关系谈治国之道的,意思是说,想要得到天下的人,就要实行仁政、积累人气,获得民众的支持。同害病日久,需要寻找陈年旧艾作药治疗的道理一样,平时不注意收集,是一辈子也无法得到的,急用时再去寻求就要误事了。之后,以它比喻无论干什么事都要事先做好准备,有备才能无患。

 

赵岐注曰:“艾可以为灸人病,干久益善,故以为喻。”从植物学和药物学的角度看,孟子不仅熟悉艾这种植物,而且非常了解艾的药用功能———可以治疗顽固的病证,艾的药性——越陈久越好。

 

由此我们联想到“家有三年艾,郎中不用来”的民谚,虽然无法说清是孟子的论述取材于民谚,还是民谚受了孟子论述的启发,但在孟子的时代,人们对艾已有了深刻的认识是可以肯定的,艾在中医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。

 

艾的介绍

 

艾,乃多年生草本植物,属菊科。从文字学考证,艾与“乂”通。乂的本义是治理,《尚书·益稷》有“丞民乃粒,万邦作乂”之说,谓老百姓生活安定,诸侯各国也得到治理的意思。

 

《诗经》和《左传》中则直接用“艾”字表达上述意义,而且还引伸出了“安宁”的新意。如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或谋或哲,或肃或艾。如彼泉流,无论胥以败。”毛亨注曰:“亦有明哲者,有聪谋者。艾,治也。有恭肃者,有治理者。”《左传·公十六年》:“若见君面,是得艾也。”杜预注曰:“艾,安也。”可见,在古人心目中艾是具有治理作用、能够使人安宁的吉祥之物,把它作为治病的药物当然是明智的选择了。

 

针对以上诸多说法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总结说:“此草(艾)可乂疾,久而弥善,故字从乂,而名艾。”

 


艾的药用价值

 

从间接的文字记载推测,艾在我国被作为药物使用的历史大体在3000年以上;从正式反映医疗实践的专业书籍《五十二病方》和《黄帝内经》中有关艾的论述看,2000年以上的历史是确定无疑的。

 

打开中国医学史一看,历代医家几乎没有不与艾打交道的:东汉的张仲景,创立了暖宫止血的胶艾汤和治疗吐血不止的柏叶汤,艾都是方中的主药。东晋的葛洪,收集了民间用艾的验方多首,并详加批解,记入他的医著《肘后备急方》。梁代人陶弘景,把艾的功能说得至详至细,他在《名医别录》中写道:“艾叶,味苦,微温,无毒。主灸百病,可作煎,止下痢、吐血、下部疮、妇人漏血,利阴气,生肌肉,避风寒,使人有子。一名冰台,一名医草,生田野。三月三日采,暴干。作煎,勿令见风。又,艾生寒熟热,主下血、衄血、脓血痢,水煮及丸散任用。”

 

唐代的孟诜,把艾的食疗功能加以总结、提高,写入了他的《食疗本草》,说:“若患冷气,取熟艾面裹作馄饨,可大如丸子许。”“春月采嫩艾作菜食,或和面作馄饨如弹子,吞三、五枚,以饭压之,治一切鬼恶气,长服治冷气。”

 

宋代苏颂的《图经本草》,第一次以图像的形式画出了艾的倩影,是我国药用植物形态学上的一大进步。明代的李时珍父子,对艾的研究独具心得,《蕲艾传》中反映出的艾的全貌和《本草纲目》中收集到的用艾治病的52个单验方,使艾的医学功用更进一步得到了升华。

 

清代对艾的研究和应用,从民间和学术界的视野频频走入最高统治者的殿堂,宫廷医案中用艾治病者不计其数,尤多见于宫妃贵人们的妇科疾病。今人用艾,成果累累,并赋予了它许多前人从未有过的认识。李时珍故乡的学者梅全喜君,竟把艾的身世写成了一本洋洋25万字的书《艾叶》,给艾勾划出了一幅完美的全景图。

 

◎艾之外用 

关于艾叶陈久者为上的理由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亦有涉及。他说:“凡用艾叶,须用陈久者,治令细软,谓之熟艾。若生艾灸火,则伤人肌脉。”朱震亨则进一步解释道:“艾,生寒熟温……其性入火灸,则气下行;入药服,则气上行。”陈久之艾,植物的暴淚之气已去,药性缓和,有利于施灸和对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。

 

如用于杀虫灭菌,则非新艾不可,关于这一点,《荆楚岁时记》中记得明白:“五月五日,采艾以为人(形),悬门户上,以禳毒气。”这里的“毒气”,就是邪气、病气、非时之气,与农历五月的时令有关。此时,节令处于小满与夏至之间,阴阳交替,气候湿润温和,适合于各种病源微生物的繁衍,是一年之中多种传染病的高发期。新艾的强烈芳香气味中,含有大量的植物杀菌素,正好可以把一些对人体有害的致病物消灭。

 

现代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的科学性,得出了以野艾叶烟熏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乙型溶血性链球菌、大肠杆菌、变形杆菌、白喉杆菌、伤寒及副伤寒杆菌、绿脓杆菌、枯草杆菌、产碱杆菌以及结核杆菌均有杀灭作用的结论。《本草正义》指出:“古人灸法,本无一症不可治。艾之大用,惟此最多。”

 

艾叶的芳香辛散气味和可燃性好、燃烧充分等优点,决定了它在灸法中长期占据着首要的位置。实践和研究都证明,它的透皮功能、温通功能、引经功能等,在药物中是无以伦比的,是古人经过严格比较后做出的科学选择。《针灸资生经》中引《下经》的一段话,颇能说明这一问题:“古来灸病,忌松、柏、枳、橘、榆、枣、桑、竹八木,切宜避之。有火珠耀日,以艾承之得火;次有火镜耀日,亦以艾引得火,此丸皆良。”据此,艾叶自古还被作为“内病外治”的重要药物,为人们所普遍接受。古方中这类内容不少,如《本草纲目》中就有“老人丹田气弱,脐腹畏冷者,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,妙不可言。寒湿脚气,亦宜以此夹入袜内”等的验案。

 

艾之内服 

艾叶作为内服药物,应用也非常广泛。《本草正》说:“艾叶,能通十二经,而尤为肝脾肾之药,善于温中、逐冷、除湿,行血中之气,气中之滞,凡妇人血气寒滞者,最宜用之。”《中药大辞典》则总结出它理气血,逐寒湿,温经、止血、安胎之功,以用于心腹冷痛、泄泻转筋、久痢、吐衄、下血、月经不调、崩漏、带下、胎动不安、痈疡、疥癣等的治疗。

 

历代医案中如《补缺肘后方》用之治卒心痛、《卫生简易方》用之治脾胃痛、《圣济总录》用之治气痢腹痛、《千金方》用之治下血崩漏、《圣惠方》用之治鼻衄不止、《本草汇言》用之治白带淋漓、《肘后方》用之治胎动不安、《本草纲目》用之治盗汗不止等的,每每奏效。

 

近期临床有用之治疗慢性肝炎的,总有效率达92%;治疗慢性气管炎的,达81.88%;治疗急性菌痢的,达100%;治疗间日疟的,达89%。治疗肺结核喘息症、妇女白带异常、寻常疣、钩蚴皮炎等的,也都有比较理想的效果。

 

“种兰不种艾,兰生艾亦生。根荄相交长,茎叶相附荣。”白居易的《问友》诗说得对,艾对气候、土壤的适应性都很强,土壤越肥沃,其生长越茂盛。种艾也是一种低投入、高回报的致富之路。种艾的人多了,再寻找“三年之艾”就不是难事,许多困扰人们健康的缠绵之疾也会逐渐减少的。

 


|作者介绍|

温长路,笔名寓愚、文苕。现为作家、教授、主任医师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,并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、中医药文化分会秘书长、中医药科普分会主任委员和编辑出版、医史文献、医古文、李时珍、王清任等分会常委、副主任等职。

 

来源:养生月刊(2015-6),图片来自网络


以上内容仅供参考



《爷孙俩的中医故事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★★★★★






经络学说【文章目录】


中医传统治法


欢迎关注微信:

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